10月16日,杭州公交集團正式上線30輛新無軌電車,分別投放在151路與K155路兩條經典線路上。其中4輛復古涂裝的主題電車,還將化身“流動的博物館”,不僅讓曾經的經典電車風貌重現,車廂內還展陳了不同年代的電車相關老物件,更串聯起杭州60余年的無軌電車發展史,為市民乘客帶來打卡、互動、文創等多重驚喜。
杭州無軌電車的“時光印記”
杭州無軌電車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。1960年秋,杭州開始籌辦無軌電車,至年底初步竣工。1961年4月26日,杭州在勝利劇院舉行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落成典禮,原拱宸橋至城站的1路公共汽車改為無軌電車,三年后延伸至南星橋。
1977年末,1路電車改為51路,同時新增52路(南星橋至武林門)和53路(武林門至火車站)兩條電車線路。
1989年6月,51、52、53路線路編碼更名為151、152、153路。9月28日,155路無軌電車正式開通,從和睦新村開往開元路口。2013年5月,闊別多年的K155路恢復運行,再一次回到了杭州市民身邊。由于數字“K155”形似英文字母“KISS”,155路被網友們評價為“浪漫的愛情公交線路”。后期,當杭州其他公交線路編碼取消“K”之時,唯有K155的編碼仍然保留了“K”。“青年”無軌電車自此正式啟用,由于使用了德國尼奧普蘭技術,被乘客親切地稱呼為“電尼”
四輛復古涂裝主題電車 “內外有料”化身“流動的博物館”
此次上線的四款復古涂裝主題電車,重現了杭州電車史上的經典車型風貌:
紅色條紋款:復刻8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的“561”型電車;
綠色條紋款:還原90年代杭州本土制造的D70C型無軌電車;
藍色條紋款:再現1999年全國首款空調無軌電車;
白色彩球款:還原2002年杭州自主研發的流線型CJWG150型電車。
每輛車還復刻了當年的自編號,如紅色車“6-9020”、綠色車“6-9101”等,細節處處體現時代感。
車內設有老物件展示區,展出由市民捐贈的“票夾、月票、搖手柄”等實物,承載了幾代杭州人的出行記憶。車內擋板、插片上也印有電車發展歷程的圖像與文字,系統梳理了從“辮子車”到即沖式純電動車的技術演進與服務升級。
市民還可通過“杭州公共交通APP”查詢151路或K155路,在線路圖上找到特殊復古圖標,即可實時定位主題電車,便捷參與這場“流動的博物館”之旅。
新老電車“交班” 老司機、售票員“限時返場”
10月16日無軌電車新車上線當天,新亮相的復古主題無軌電車將與服役多年的“青年”電車在拱北小區公交總站完成一場特別的“交班”。新老電車并排停靠,復古與現代的車身涂裝,仿佛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活動現場還邀請了多位“老電車人”:曾手握方向盤的電車司機、穿梭車廂的售票員們,現場分享與電車的獨家記憶。令人期待的是,老售票員在復古電車內“限時返場”,為乘客發放定制紀念車票,重現“有人售票”時代的乘車體驗。接過車票的瞬間,仿佛穿越回那個攥著月票、聽著門鈴聲上下班的年代。
浙江省勞動模范、原520路司機沈偉娣從1994年開始駕駛“無軌電車”一直到2008年。曾經的她,是一名電車的售票員,為了轉崗為電車司機,還專門考取了N牌電車駕照,“子彈頭、方頭的電車我都開過,方向盤比普通汽車重,要時刻惦記著頭頂的‘辮子’(集電桿),生怕脫線,現在的技術比以前更好了,即使脫辮也不會影響乘客出行。”
杭州公交集團電車分公司的工作人員趙立英是老售票員代表,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151路售票員,“那時候車廂里擠得滿滿當當,我要穿梭在人群里售票、報站,‘乘客們,武林門到啦,前門上車后門下車,上車的乘客請買票’這句話,一天要喊上百遍。”
而今天特別巧的是,一場跨越三十年的重逢,為她的“限時返場”增添了戲劇性的溫情。當她拿著票夾登上新車,準備為乘客重現“有人售票”的體驗時,發現駕駛座上正是她三十年前在151路上的老搭檔——駕駛員林旭華。昔日并肩工作的伙伴,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景下再度同車,兩人相視一笑,時光仿佛瞬間倒流。“今天再體驗一次撕車票、按門鈴,當年的場景一下子就回來了,更何況身邊還是老搭檔。”趙立英感慨道。
原電車分公司客運科支部書記趙美萍還記得2002年的“高光時刻”,“那年杭州上新了白色彩球車(CJWG150型無軌電車),流線型外觀特別洋氣,好多市民專門來打卡,還有人追著車拍照,那熱鬧勁兒,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親切。”
這場充滿儀式感的告別與迎新,也吸引了許多市民與“電車迷”專程前來。吳老先生是K155路幾十年的老乘客,從年輕時起,他就習慣從城站坐上K155路回家。如今,他的小孫子也成了一名小電車迷,聽說今天新老電車交接,特意囑咐爺爺一定要來多拍些照片。“我得給孫子帶回去看看,這車啊,裝著我們好幾代人的記憶。”吳老先生舉著手機,認真記錄著眼前的畫面。
專程從嘉興趕來的沈先生,則是一位資深電車迷。“我是在杭州上的大學,知道杭州有無軌電車,2019年就專門來打卡151路。”他回憶道,“印象特別深,當時駕駛員到了終點站,還會手動把‘辮子’降下來。其實我從2013年就開始關注周邊城市的電車了,那時杭州的主力車型還是‘福寶’。這次電車更新換代,對我而言,不只是車型升級,更是公交文化、城市文化的一種傳承。”
與青年電車說“再見” 感謝一路守護
據了解,10月16日當天151路、K155路的末班車,將由青年電車“郵政綠”電車運營。這批被公交愛好者們親切地稱為“電尼”的老伙計們,終于要跟大家正式說“再見”了,這也將是該款電車最后一趟執行運營任務。想送別這位“老伙計”的市民,可提前查詢末班車時間,用一次乘車之旅,與這段電車時光好好告別。
而位于拱北公交站旁的蠶花港鄰里綜合體地下一層的“大運河拱宸橋城市共生記憶館”,仍然保留著杭州與電車的那些故事。館中的“乘運再起”展廳,打造了老廠生活場景和無軌電車151路站臺的復原場景,再現了當地過往的生活與交通風貌。有興趣的市民也可以去展廳,再沉浸式感受電車與杭城的發展記憶。
“從1961年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開通到今天新的無軌電車上新,每一輛電車都是杭州城市發展的‘見證者’。” 杭州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,此次無軌電車上新不僅是對老車型、老物件的致敬,更是對城市記憶的梳理,“未來我們會繼續挖掘公交背后的市民故事,讓公交不只是出行工具,更成為傳遞杭州人文溫度的‘移動載體’。”